胡姬、“狼来了”与葡萄酒国际化

作者: 马会勤        来源: 《酒典》www.winemagcn.com|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Globalization of Wine

大约2500年前,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也被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我有时想,为什么孔子不是说“有朋来,不亦乐乎”,而是特别强调了“远方的朋友”呢?远方也许蕴含着特别的意义,一是难得一见,二是会带来远方的消息,打破日常生活的一潭秋水。到了公元700多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经轻松地写道“落花踏尽游人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西域的女子有不少从事当垆卖酒的生意,唐诗中提到胡姬的多达1000多首,进个洋酒馆是当时的时尚。

1840年之后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太多的屈辱,心理上留下了很多的伤痕,而特定的国民教育又显著强化了这种伤痕感和对外部世界的警觉。时不时就会有人喊一嗓子“狼来了”,引发一阵应激性的骚动,葡萄酒界也是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口酒逐渐进入一线城市的常规市场开始,就时不时听到“狼来了”的喊声。三十年以后,再这样喊,倒有点像那个撒谎的小孩,消费者并没有看见小红帽或者小白兔被大灰狼吃掉,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葡萄酒市场,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自信,有了更多的选择。

更出乎意料的是,国内的大厂,上市企业也好,国资背景的也罢,都跑到国外去买了酒庄,甚至到几大洲都买了酒庄,并以此而自夸,广而告之。私人也不甘落后,从波尔多到勃艮第,从澳大利亚的南澳到美国的加州,中国富豪买下的酒庄也不是一个两个。若不是名人出手,或者买下什么上等的名庄,想博眼球挣点围观都难。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的总产量在跃进,从九十年代初的约30万吨,二十年内快速提升到100多万吨。这几年,我在国外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中国将成为葡萄酒出口大国吗?如同我们的“狼来了”,国外也有人担心:“龙来了”。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些恐惧、臆想和情绪,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如此。当我们为自己人买下波尔多或者勃艮第的酒庄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法国人的心里可能相当不是滋味,有反感,说怪话、闹情绪,甚至个别人想出个阴谋论什么的也在所难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外国人买下咱们的一个百年烤鸭老店,是不是也会有人发出“国将不国”了的感叹?

其实,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全球化的浪潮差不多席卷了世界的每一角落,喊“狼来了的人”可能开着国外品牌的汽车,烧着来自中东的石油,给自己的父母买进口的巧克力或橄榄油做礼物;领头诉欧洲葡萄酒倾销的人,可能心仪的还是欧洲风格的葡萄酒。葡萄酒从古代起就是重要的自由贸易货物,远在葡萄酒还装在陶罐中的时代,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就在葡萄酒的表面倒一层橄榄油,防止葡萄酒变成醋,也防止葡萄酒的氧化,实现了远距离的贸易;到葡萄酒放入橡木桶的时代,葡萄牙杜罗河的出海口拥挤着装载波特酒的货船,到今天装着酒桶的小船都是波尔图市的一景。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和世界的葡萄酒产业一样,早已被挟裹在深刻的国际化进程中。酿酒最根本的是品种,有多少人不是以波尔多的贵族品种马首是瞻?连葡萄酒酿造历史极其悠久、本地品种相当丰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在二十世纪后半页掀起了引进波尔多品种的热潮,并产生了诸如:超级托斯卡纳、维加·西西里亚和桃乐丝这样的产品,新世界的美国、澳大利亚、智利最著名和最昂贵的葡萄酒也几乎都是以波尔多品种酿造的。

技术和工艺领域的国际化也是相当的深刻,从压榨机到灌装线,国内的大小酒厂使用国外设备的不在少数,酵母和其它的辅料基本上是国外品牌的天下。而橡木桶酒就更不用说了,哪家不放上几个法国桶,都不好意思给人说自己有个酒窖,而大厂气势恢宏的橡木桶陈列,常常让我想起秦始皇气势夺人的军阵。我们也不光进口,酒瓶的出口在山东是不错的生意,酿酒机械和设备也有开始卖到欧洲去的。

尽管情绪上难免纠结,但中国人民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从来都行动利落、出手果断,我们引进了“胡麻”、“胡萝卜”,用上了“洋火”,吃上了洋葱、辣椒、红薯、玉米,点上了“洋油”。“洋布”曾经一举击败了“土布”,但当时又有谁会想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现代纺织品大国?在一个更大的图景下,葡萄酒的国际化已经变得顺理成章、势在必行。毕竟,我国现代葡萄酒的历史不过百年,而真正的跨越式发展不过二三十年,与国外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相比,还有太多的潜力亟待挖掘,才能应对世界葡萄酒贸易的挑战。在前面的二三十年主要引进品种、引进技术、引进工艺的基础上,今天的国际化可能需要更多地引进理念和商业模式。无论是旧世界悠久而生生不息的葡萄酒文化精髓,还是新世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成功的运作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葡萄酒领域的国际合作因改革开放而起始,但善终的幸福婚姻并不占多数,围城里的和冲出围城的好像始终也没人能好好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成功之道,以昭示后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想法放到一起,想来一定摩擦颇多,而沟通技巧的缺乏无疑是雪上加霜。表达和聆听肯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交流总比不交流的结果要好些。生活中、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我们去判断和做出选择,承担风险的勇气也许会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年轻的产业和年轻人一样,大略也是不怕失败的。

从2011年底开始,宁夏在国际化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成为了我国在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第一个省级观察员,成立了宁夏葡萄花卉产业发展局,筹建了宁夏葡萄、葡萄酒产业国际专家委员会,举办了宁夏葡萄酒挑战赛,诚邀世界各地优秀的酿酒师来宁夏酿酒,探索和开发宁夏葡萄的潜力。这些努力可以看做是宁夏的数款葡萄酒获得重要国际大赛的奖项后,宁夏政府为进一步提升产区的声誉、葡萄酒质量、挖掘产区潜力而进行的努力。

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宁夏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缺乏,国际合作经验不足,国际化道路与东部地区比可能更不平坦。但这一步迟早得有人以某种方式迈出去,因为宁夏计划中的酿酒葡萄面积将主要面对国内竞争激烈的葡萄酒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大厂和进口酒商已经将现有的蛋糕分得几乎丝毫不剩。如果宁夏真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喝到上游最清澈的水,为宁夏的人民拿到葡萄酒产业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而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葡萄原料供给商的话,交流和沟通中的阵痛与学习提升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大约公元前300年,屈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道路从未终结,求索也从未终结,如果宁夏有坚定的发展决心,我们一起祝福宁夏吧。

 

Human interaction over long distances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overland Silk Road is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 spread and mixed as nations exchanged products and ideas. In wine, in the wake of the amphoras came professional winemakers, winemaking techniques, and cuttings of grapevines, and now flying winemakers, overseas chateaux acquisition etc. Globalization of wine is everywhere to see. Being the first Chinese OIV observer, Ningxia embraces globalization of wine through winning many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wine awards, holding the Ningxia Wine Challenge, as well as inviting winemak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discover and develop Ningxia wine. There’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Ningxia.

作者简介: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任欧盟葡萄酒硕士项目讲座教授,从事葡萄和葡萄酒的相关研究。

作家其它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