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法漫谈(三):浮世红酒,从美国的迪博基安蒂到中国的解百纳

作者: 肖平辉        来源: 《酒典》www.winemagcn.com|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From American Tipo Chianti to Chinese Jiebaina

 

以前我说我实在不好意思提到自己看了《蜗居》,曾经花了双休日,没日没夜看完了,今儿个为了写这个系列的专栏,又奋不顾身跳看了一遍。一是写东西写的有些殚精竭虑,换换脑子;二来,我注意到《蜗居》中葡萄酒基调很有味道,很有启发。《蜗居》仅有的几个葡萄酒出现的场合都以宋思明和郭海澡的出现为中心点,围绕着不是餐厅就是床上两个基本点出现。我以前说过这或可称为《蜗居》葡萄酒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据说这里影射了上海,洋酒和女人绝对是对绝配。你说我到底是看到淫还是看到色,我说我都看见。但我还看到远比其他。宋思明喝了些洋墨水,现在又是官老爷,典型的有钱有势有文化的三有青年,呷口葡萄酒吧,还要给海藻讲出故事来,讲的那是一套一套的。宋大官人在海藻过起居家二奶生活时两人有一段晚餐对白,宋说:“这个红酒要配红肉吃,吃鱼嘛,配白酒……真正的小资其实是老资,是靠岁月跟阅历堆积出来的。年轻的所谓小资只是不得其义的追捧。”我是想,宋大官人要讲红酒而刻意省略去葡萄,这就是语境问题。这个场合似乎就该讲红酒,而要是说成红葡萄酒,累赘,还不那么性感调情或者葡萄酒在这个时候就得叫成这个名字?! 

 

一日,下午,晴空万里无云,此时是澳大利亚的夏天,太阳炙手可热势绝伦,似乎有不把你烤焦誓不善罢甘休的意思;此是周末,听了一个小曲,却不伴几扎啤酒。我躲在办公室乘凉。无聊,拿百度来说事。我在百度搜索“红酒”二字出现近一亿的词条;而转过来搜索“葡萄酒”有出现八千万的词条。八千万不算少了,但却少于一亿。至于为什么要少,我认为国内似乎“红酒”二字比“葡萄酒”三个字的更有人气。事实上,两个词都实质指的是同一种东西,那就是用葡萄酿制的酒。用葡萄酿制的酒起先在中国红起来的是红葡萄酒,因它看起来喜庆,洋风洋气,符合了中国人的大红的气氛。到现在,红酒也就指称了所有葡萄酒了。对此,研究语言的专家可能并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因这不是我作文的重点,所以对此,我不予深谈。

 

两年前,我为澳大利亚某葡萄酒管理当局在中国的某酒类杂志写了一篇采访稿,最后给到澳大利亚的贸易委员会(相当于中国的商务部的机构)的中国办事处做校对。文中,我将所有提到“葡萄酒”的字样都用“红酒”代替。原因是我觉得“红酒”符合我文章的基调风格,性感美妙浪漫。结果他们回信让我将“红酒”改成“葡萄酒”以正视听。他们还给了很好的理由:从市场科学角度上说,红酒的红字容易让人将红葡萄酒联系起来,从而把白葡萄酒给淹没了,而澳大利亚也生产白葡萄酒的。没有办法,他们是官,我是民,而且即使我有道理,他们说的也有道理。

 

也就是说,至少在中国,用葡萄酿制的酒到底叫葡萄酒还是红酒,这似乎只是一种情调或文化现象,我也说不清了。话回来说,言归正传,其实葡萄酒产业里,有关葡萄酒的玩意儿叫什么,怎样叫,是很有学问的;而且一不小心,它也就成了一个法律问题。

 

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加州一群意大利移民以葡萄种植为业而成立的一个酿酒合作社,内中还有一小部分瑞士移民的加入,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意瑞居酒业(Italian Swiss Colony)。基安蒂(Chianti,也有人翻译成勤地酒)原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葡萄酒,其实更直白的说它是酿制葡萄酒的一种方法或相当于做菜的某道菜谱后来就渐渐成为一种酒的代名词了。此酒盛行于意大利,自然也就由意大利的移民传到了美国。意瑞居在20世纪初期,看到了这种酒的市场所在,实质上是不是按照意大利古法来酿制就只有天知道,但至少瓶子都是像模像样的用意大利样式的专门装基安蒂葡萄酒的瓶子。意瑞居的这个酒也成为美国禁酒令之前最畅销酒之一,意瑞居当时还向美国当局申请了迪博基安蒂(Tipo Chianti)这样一个商标来指代并保护自己生产的基安蒂酒。而当意瑞居的迪博基安蒂品牌红酒一时的时候,人们就径直将“迪博”来昵称意瑞居的迪博基安蒂品牌葡萄酒酒。而迪博在意大利语中相当于英语的“种类、属别”的意思。

 

 同一时期,同在美国加州有另一家酒商叫做意大利庄园公司(Italian Vineyard Company)将自己的瓶/桶装红葡萄酒称为“迪博巴贝拉” (Tipo Barbera)或其他带有迪博字样。巴贝拉也是意大利的一种葡萄酒的名称。意大利庄园公司将自己的酒取名“迪博巴贝拉”是想告诉美国的消费者他们家产的酒是意大利巴贝拉风格的。但这种做法,意瑞居很不高兴,将之告到美国法院称迪博是其专属的商标,意大利庄园公司不能在其生产的葡萄酒上标注“迪博”字样。刚刚说到,迪博(Tipo)相当于英语的“种类”的意思,在英语里头是一个外来词。这样一个描述性具备种属类性质的词语在今天的各国的商标法中都不会去刻意保护的,但在当时是存疑的。意瑞居的酒确实得到消费者信赖并被以这个名词广为流传。到底是一家独占还是公众资源,受不受保护,两家各持一词。法院最后来还是倒向了意大利庄园公司:只要意大利庄园公司酒标上的其他元素不至于与意瑞居公司酒标相混淆,前者是可以使用迪博字样来指称自己的酒,言外之意是“迪博”不能成为意瑞居的专属商标。

 

关于葡萄酒的名字之争,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积年之久的解百纳,也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只是无法说是否“妙”。中国民族葡萄酒品牌解百纳到底是葡萄品种还是一个专有私有的商标素有争议。争议的焦点酒业集中在上世纪末逐步成型的国产几家大酒商如中粮长城和张裕公司。以中粮长城为代表认为解百纳乃是一种普通葡萄品种的名称,他们认为,“解百纳”一词对汉语而言是外来语,是由法文“Cabernet”翻译而来,“解百纳”并非张裕所独有;因而是大众公众资源不能成为私有的品牌资源为某个酒商所有。而张裕则认为解百纳是几代张裕人心血的结晶,是自有的品牌,也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比较高的认知度,因而是其专属的商标。有趣的是,中国人给这个30亿人民币的解百纳做了一个折中的注解:2011年1月18日,持续长达8年之久的、好事者称之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商标第一案的解百纳之争终于敲定了一个一揽子方案,“解百纳”商标所有权归张裕集团所有;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调解,张裕集团许可长城、王朝、威龙三家企业无偿、无限期使用;除上述3家企业之外,其他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再使用“解百纳”商标。

 

一个人叫什么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跟随了你一生。所以大人们给自家小孩取名的时候,尤其是中国人还去测八字算命相等等,如此这番折腾,实在也不算过分。同此道理葡萄酒也是如此。葡萄酒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涉及到太多的名称名词,此文所讲的名字是葡萄酒的商标名字,和我之前著文提到的地理标志或者说葡萄酒的户口是不同的。葡萄酒的地理标志是一个一定范围的公有领域,而葡萄酒的商标名字就相当于人的名字是私人所有的。但是葡萄酒的商标名字与人的名字还不太一样。若说人名,今天你叫了马建国,你是不可以阻止别人叫马建国的。人的名字至少在今天是不可能专有的,在帝王将相时代的名字避讳那是另一回事。但这种情形无法同步嫁接到葡萄酒的商标。如果一个葡萄酒商的注册商标被另一家酒商拿来用,其结果是扰乱市场,不利于品牌的形成。但是保护葡萄酒商标也不能无限度的。葡萄酒叫什么怎么叫或者说哪些葡萄酒商标受保护以及受怎样的保护是有原则的。

 

在上世纪60年代,意瑞居酒业成为美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加州意瑞居的酒庄成为仅次于迪斯尼风景旅游地。他们的电视广告“我这个小老头酿酒师”(the little old winemaker, me)也成为大众的谈资。如今虽然意瑞居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意瑞居曾经的迪博巴贝拉葡萄酒的意式风格瓶子屡屡为人所怀念,当做古董来凭吊。我常常想,如果美国当时的法院判决倾向了意瑞居,是否就会成就一个迪博巴贝拉的百年老店而不仅仅只是像今天一样停留在只让后来人瞻仰的份。但历史无法重来。

 

链接到中国的解百纳,这个今世品牌与迪博巴贝拉有着相近的争议,只是后者走了,人们问前者还能走多远?历史可以是今天的暗喻也可以是将来的涅槃。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的民族品牌是在走后面的路,如何解读,我们自己也在问……

 

In early 1900’s, Tipo Chianti, a registered wine trademark owned by Italian Swiss Colony, a leading wine cooperat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ime gained popularity and was known simply as “Tipo”. In the meantime, there was another producer named Italian Vineyards Company marketed its wines as “Tipo Barbera” and the like. The former sued and argued that the later was illegally using the “Tipo”, which exclusively belonged to the former. Here a question was raised for the court at the time: can the “Tipo” as an Italian word in English meaning “type” be protected as a privately owned trademark?

 

Similarly, from 2001 onwards, the so-called Jiebaina Trademark Dispute, which is considered as China’s wine IP landmark case reveals the wine trademark is an issue in China as well. Jiebaina represents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ir Chinese Pinyin sounding like Cabernet in French and has been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 owned by Changyu, one of China’s biggest wineries. However, due to the alleged connection with the French word, “Cabernet”, a few of other wineries contested that Jiebaina cannot be protected as a privately owned trademark but should be simply treated as a name of certain grape variety and therefore can be freely used by the public.

 

 They are comparable but we have to carefully interpret them.

 

 

 

作者简介:肖平辉,南澳大利亚大学食品葡萄酒法博士,并获管理学及欧盟法双硕士学位;目前居澳大利亚,长期观察全球葡萄酒产业政策及西方国家慢餐/食(Slow food)运动;曾受训于欧洲公共管理学院(EIPA),研习葡萄酒贸易法规;资深中文持证导游。

作家其它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