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庄、大产业”之宁夏的悖论

作者: 李木水        来源: 《酒典》www.winemagcn.com|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Boutique Winery, Big Industry:The Paradox of Ningxia

fine wine and liquor

截至2016年底,贺兰山东麓产区目前已建成酒庄85个,正在建设99个,年产葡萄酒约1亿瓶,年销售收入30亿元,综合产值达166亿元。宁夏贺兰山东麓在全国首次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对产区进行保护,颁布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首次对产区酒庄实行列级庄管理制度,制定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首次成立了省级葡萄酒产业管理机构——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成为中国首个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省级政府观察员;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尤其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肯定,让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长期以来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秉承“小酒庄、大产业” 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指导产区发展。“小酒庄、大产业”的概念最初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李华教授等在2010年提出,即“在葡萄酒的优质产区大力发展葡萄酒庄,并通过葡萄酒庄的集群发展,形成葡萄酒大产业”。该理念是借鉴法国波尔多(Bordeaux)地区的经验,建立在推动中国 “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小酒庄、大产业” 的理念是否适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发展呢?从走访宁夏酒庄、查阅相关资料并从本人的从业经历来分析,笔者认为这条路走偏了。这篇文章本意仅为业界同仁探讨、交流之用,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为什么这条路走偏了?

第一,《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中关于参加列级庄评定的酒庄应具有的条件中其中一条规定:酒庄须位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保护区域范围内,主体建筑具有特色,与自建种植基地位于同一视野,酿造、陈酿、灌装和瓶贮过程全部在本酒庄内进行,具备陈酿、瓶贮等葡萄酒贮藏条件和设备,具有一定的旅游休闲功能。拥有酿造、灌装、储藏等一系列设备和条件,并且具备旅游休闲功能的酒庄,很可能不是小酒庄,起码从资金上肯定不是。这样宁夏列级庄评定走“高、大、上”的路子,和产区的发展思路是相悖的。试问:出台措施和指导思想相悖的情况下,产区的发展会走远吗?

第二,“小酒庄、大产业”强调的是酒庄,没有突出葡萄农户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土地的流转出现的困难暂且不提。在这种情况下,滋生了很多不良现象:酒庄和果农的利益不一致产生的冲突、产区过多地聚焦酿造环节忽视了葡萄园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葡萄酒文化氛围不浓厚,酒庄只能是有钱人的“游戏”。培养葡萄果农的自豪感,建立葡萄园发展的长效机制比单纯看每年酒庄增长的数字要重要得多

第三,“小酒庄、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在宁夏现行条件下其实是遏制了产区的活力。郝林海主席曾在接受媒体参访时指出“贺兰山东麓产区的主要定位是小酒庄,大产业,生产酒庄酒,不倡导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葡萄酒,应走生产中高端葡萄酒的发展路线”。 郝主席的初衷固然很好,没有一个酒区愿意走低端的发展路线。在跟贺兰山东麓一些大型酒庄的负责人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宁夏当地的葡萄酒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不倡导大型酒庄的发展,而且在产区大小决策性会议上有意地排斥大型酒庄的参与。“小酒庄、大产业”的思路来源于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根据美国马库森教授的观点,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中小型酒庄为主)、卫星式产业集群(依赖外部投资)、轮轴式产业集群(大企业+中小型企业)等。每个集群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动力机制,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每个集群的发展而不是“我想要什么样的集群”。宁夏贺兰山东麓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银川镇北堡、青铜峡甘城子、红寺堡肖家窑、农垦玉泉营、贺兰金山为核心的五大集群,应当根据每个集群的特点去引导、协助集群的发展。在轮轴式的产业集群中要充分发挥大酒庄的带头作用,在科研、销售渠道、国际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增强中小酒庄的实力。

第四,“小酒庄、大产业”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现在宁夏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小酒庄、大产业”最初借鉴的模板是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在现实中,很多成功的产区比如巴罗萨(Barossa)等新世界国家的成功葡萄酒产区走的也是“小酒庄、大产业”的路子。在这些国家,葡萄酒发展最短也200多年的历史了。比如巴罗萨,很多果农除了给大酒庄供应葡萄外,自己也注册公司,租用设备或者聘请合同酿酒师酿酒。在巴罗萨发展的初期也是经历了几个大酒庄垄断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必然经历整合、分裂等过程来推动产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变来变去的所有权和资金,不变的是产区日益增长的葡萄酒文化。目前的宁夏从资金、技术还有文化上“小酒庄、大产业”的指导思想还不成熟。

因此, “小酒庄、大产业”的思路不适合在当前的宁夏推行,这条路“走偏”了。只要发展是健康的、充满升级的,就应当鼓励。“不管黑猫、白猫,找到‘耗子’就是好猫”,宁夏产区现在要抓的“耗子”就是建立葡萄园管理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形式的酒庄入驻宁夏并积极协助酒庄发展、培养产区文化,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光引进设备不行)。同时,产区酒庄多样性的发展也体现了产区的包容性。用贺兰晴雪酒庄董事长容健的话,就是“一个成熟的葡萄产区需要有知名的大型企业和品牌, 带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也需要有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加工企业和丰富多样的、不同档次的产品”。让我们期待更加生机勃勃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Ningxia, a wine region which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 years in China, is developing in a “Boutique Winery, Big Industry” way. The author visited the wine region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is way. Here she analyses several facts and explains the paradox of Ningxia. 

 

作者简介:李木水(Mushui Huanmei Li),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从事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研究;葡萄酒专栏作家,澳大利亚葡萄酒促进协会执行会长(Wine Australia Promotion Association);英国葡萄酒及烈酒高级品酒师。

该文刊登于《酒典》杂志 2017 年 03 月 刊
作家其它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