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政治漫谈(2):一块油布和快餐慢说

作者: 肖平辉        来源: 《酒典》www.winemagcn.com|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去到欧洲的集贸市场,欧洲也是有的,类似中国的,那里有你熟悉的新鲜食品。照例欧洲人也吃油炸食品,首当其冲当属垃圾食品炸薯条。当我看见已经边吃边嘴里都能流油、胖得走路引起地震的女人或者男人(注:这段还是不要让欧洲人读到,但笔者没有挖苦的意思)还能拼命地往嘴里塞那些可怕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往心里喊,“主啊,原谅这些人吧,尽管他们不啻于在吸毒。” 欧洲人还是有些很好的饮食习惯,比如沙拉一般是生生的蔬菜,维生素保留得最好。吃进去,自然是很好的。

我从来没有买过欧洲集贸市场的熟食,原因是,基本熟食就是油锅里炸出来的,很香,很黄同时也很“暴力”;可能没有几个人能理解我的心情。买卖居然跟中国有几分相似。你把钱递给小摊主,他就会双手接过,有时还可以展开,用刻满油污的双手,先是将钱放进某个地方,然后迅速地从桶里掏出预备好的馅料,掏出来,扔到油锅,炸到金晃晃的就放上酱料然后送上来给顾客。砧板上偶尔有一块油布,已经被他擦手擦了不知道几多次了。你叫我怎么说呢,欧洲人并不是想象中的爱干净。为了吃为了赚钱,顾不了这么多。

讲故事的人央视记者柴静这两天红透了网络,她带着新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 用了103分钟的视频讲述了中国雾霾的故事。她也是《看见》的作者。我没有读过《看见》,它也可以是很多故事的引子,因此也是本文的引子。今天我想讲一讲我所看见的垃圾食品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恩爱情仇。

城市走累了,他喜欢找个歇脚的地方。中餐厅太吵,商场太杂,咖啡厅他又不喝咖啡,剩下的只有麦当劳、肯德基成为最后的天堂。朋友说。

他说他在中国,很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但十次去,有九次是干坐,什么都不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是素食主义者,也不是他吃不起。他是研究食品技术的,油炸食品他几乎不吃,更何况是麦当劳式流水线上的炸鸡,尽管它们香得实在诱惑。

坐在西餐厅吃饭,完了后,我也去对面就是麦当劳坐了坐,我也是什么都不吃,不过思考起麦当劳来。这种做法不合理但不至于不合法。我也喜欢在有点泛音乐、有点守规矩的人群环境下思考和写作。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基本就是这样,我尽管不为它直接生产价值,但我为整个行业思考些问题。

可别以为麦当劳之类的是什么好东西。美国人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流水线快餐店的七宗罪。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就从快餐业入手,揭露了大型食品公司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以牺牲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不惜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从而在经营上取得丰厚的利润的黑幕。这将是人类贪婪的恶性循环。你经常可以看到大腹便便的不同年龄段的欧美人拿着刚出锅的麦当劳、肯德基薯条、炸鸡腿、可乐饮料,满打满的塞满嘴中。这刻吃完,下刻又要跑去医院量血压、血糖。不过在欧美国家,麦当劳实在是没什么大不了,你即使是衣冠不整,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没有人会当美式快餐有什么了不起。

中国的美式快餐店,尽管鸡或者是一样的鸡,味道也差不多,不过吃的人和吃的情形就大不一样。在中国孩子吵着嚷着妈妈要吃麦当劳、肯德基之类。而这些地方还设有孩童玩转专区。孩子喜欢那里的奶油和炸鸡,尽管他们实在难以明白这或许对他们的将来意味着不一样的什么。在中国,每个麦当劳和肯德基之类的都是有头有脸的。或是繁华商业区,或是知名小区。装修考究,干净可爱,俨然一副小资的感觉。衣冠不整,对不起,你或会被清理出去。

中国还有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国人也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在中国,你要是经常吃麦当劳、肯德基,别人说你已经小资了;美国人可能就会被认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把垃圾当成宝。当然细究起来,我们把垃圾当宝用,也不是只这一回。很多年前包括到现在,我们收购欧美的电子垃圾到了中国就变废为宝了,这是题外话。

看起来很美丽的美式快餐店之所以在中国这么受追捧,跟崇洋媚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尽管有五千年文化,饮食文化不可谓不丰富,然而茶道遇到西式酒品,还是败走麦城。我们或者在八国联军侵华那一刻起,中华自大就被严重击破,余下来的就是百年来都无法修复的文化不自信,其中包括饮食。

快餐店和快餐文化,你去拒斥是拒斥不了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中国快餐厅满世界都是,但是无一能做成百年老店的品牌,全部是泛中国化的餐馆,定位不明,概念不清。而且因为廉价低质的“中国制造”也顺便捆绑在一起。 面对汹涌生产垃圾食品的美式快餐店,难道中国饮食就没有能做快餐的吗?我从心底里希望有中国特色的快餐大鳄出现,但它一定是要有别于美式。它要美味还要健康。

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年我们就知道沙县小吃似乎可以入选。可惜的是,沙县好吃是好吃,但是土气,太小气了,至今还是泥腿子上城一样,卷着裤脚,成不了品牌,至多也就是像个不伦不类的地理标志。还是淹没在城市的人流里,躲在角落出不了厅堂。我在珠三角一二线城市找到了一些相对有头脸的标本,有一些做面点的快餐店,你只消拿着菜谱牌自个去到点餐台,要什么点什么,很方便,样式也多,有汤、面、小吃、凉菜等一应俱全,好吃有营养还不贵看起来像模像样,有中国特色。可惜他们的覆盖率实在有限,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很多年前,我在深圳还没有发现太多中餐快餐的影子,现今很多了,什么面点王之类的,这是一大进步了,这是祖国在进步。

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的深圳东门老街开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店——光华店。当年的大学生董炜加入成为麦当劳入驻中国的早期管理拓荒者。董后来成为了麦当劳的人力资源总监——成了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再后来也就是现在他成了国内真功夫中式快餐大鳄的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总监。有人说,中国2010年就在鼓吹GDP超过日本,2011年还就真的做到了。风水轮流转……经理人闻到味道,回归了。

不过中国人最擅长的是模仿,所以我们山寨。比过洋快餐,我们唯一能胜算的除了战略,还是战略。中餐要做的不是复制垃圾,而是保留自己的内核,保留原有的天真本原。在做快的同时,加入慢的元素。好的东西快不了,快的东西也好不了。在偌大的上海虹桥火车站,高铁到站有很多出口,而出口正对的是很多很多的快餐厅,让人诧异的是如今的麦当劳肯德基已经淹没在一片中国快餐厅的海洋。若干年前,我从来不会想到,类似于水饺、炒菜、高汤之类的中餐还可以标准化生产,如今也还真的成为了现实。在这场餐饮业的厮杀肉搏中,是主流文化与新兴文化,是欧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次贴身的政治情仇。如今洋快餐里也有类似粥饭油条之类的中国人的饮食王牌。而中式快餐厅你也可以看到类似炸鸡之类的。

世界IT版图基本是这样的,美国是全球的,中国是中国的。搜索引擎世界有世界版本的谷歌,中国就有中国版本的百度。世界有eBay,中国有淘宝。不过我是希望世界的快餐版图,中国不但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中式快餐要站起来,走下去。在往后,我看到中式快餐在纳斯达克上市,我希望中式快餐卖到美国、欧洲,在全球落地生根,比过麦当劳、肯德基。

前不久,我澳大利亚的一位好友提及他的创业设想。以澳华人餐厅为起点,创设一个平台网站,他设想所有的餐厅将进入他这个平台,餐厅的菜式菜谱一览无余,最重要的是客人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直接下单。并约定吃饭时间、人数及其它特殊要求。最初他的这个点子来源于他发现很多餐厅都不愿意聘请太多点菜工,人工太贵了,而一到饭点,餐厅又人潮涌动,餐厅又实在应付不来。做这样一个平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歪打正着,我说,他这个想法不就是中国时下炙手可热的O2O。他笑了笑,示意其实他倒不是去赶趟中国互联网模式,澳洲人谁个稀罕O2O。互联网热土下的O2O是人的江湖,有人气的地方才会有。互联网在改变中国,也在深刻的解构中国的食品政治。今年春节前,我赶巧参加中欧商学院北京分部的一个活动。北京分部坐落于有点边远的北京中关村边角之地,姑且不说交通不是那么的方便,吃饭的地方真心不好找。我到了那,由于早上吃的不多,中午的活动实在有点经不住饿了,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我恍然大悟,掏起手机,先用手机地图定位,再在附近找出快餐厅,选好餐厅找到电话,一个电话,尔后十几分钟后,久违的赛百味送到我手上。我满意地享用了起来。其实严格意义上,我刚刚享用的已经是中国互联网思维下的快餐。是的,在偌大的中国,互联网思维解决吃饭问题确实很受用。

写到这里,前面欧洲人用的油布早已不入我法眼了,我想说的是,城市走饿了,我喜欢找个吃饭的地方。传统中餐厅有点小贵,西式炸鸡太油,咖啡厅我又不喝咖啡,剩下的只有中式快餐厅或成为最后的天堂。哪一天,能让我这曾漂泊他乡的异国游子漫步街头心生这些感念起来,中式快餐或就成功了。而我笔下的这一期漫谈快餐的政治便成为了中国人的政治,中国对世界政治的一个注脚……

 

作者简介:肖平辉,南澳大利亚大学食品葡萄酒法博士,并获管理学及欧盟法双硕士学位;目前居澳大利亚,长期观察全球葡萄酒产业政策及西方国家慢餐/食(Slow food)运动;曾受训于欧洲公共管理学院(EIPA),研习葡萄酒贸易法规;资深中文持证导游。

作家其它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