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仿冒手册:前言和第1章,假作真时真亦假

作者: Stuart George        来源: 《酒典》www.winemagcn.com|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stuart george noah charney

前言

1986年11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金宝罐头汤》(Big Campbell's Soup Can)成拍价为26.4万美元,当时一箱82年的拉菲庄园(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售价520美元。到了2010年10月,沃霍尔的同一幅作品在纽约拍出2388.25万美元(包括佣金)的天价,增幅超过900%。同年在香港,一箱82年拉菲的售价高达10.966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了210倍。

精美艺术品和高档葡萄酒的飞速增值,促使投资者和商人们纷纷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参与其中,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是如此。过去十年,尤其是在亚洲,对高档葡萄酒的需求激增,催生了一批造假者。任何价值不菲的事物,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瓶酒,都面临被仿冒的危险。

第一章

一天一家苹果店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苹果商店随处可见。但实际上,苹果公司只在中国大陆开设了不多的官方专卖店。中国政府虽然对本国势不可挡的仿冒浪潮表示抵制,但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事情正在逐步好转,中国政府开始承认,已命名的酒品牌具有法律约束力。2012年10月11日,中国认可并保护纳帕谷(Napa Valley)这一名称。这是纳帕谷历经14年的贸易考察和谈判才争取到的结果。法国有近500个酒名称需要保护,按照纳帕谷的速度,到9012年法国的全部酒名称才能在中国市场上受到保护。

据称,假酒在香港交易火爆,就如同18世纪爱尔兰盗版图书涌入英国市场一样。造成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对假冒的概念,和对版权或知识产权的概念一样,与西方的严格标准相去甚远。在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中,零售产业结构不够密集,很多独立的小型零售商绕开具有强大供应链的大型商家,转而从灰色市场采购产品。

中国政府不加管束,导致山寨商品像洪水般涌入西方市场。不得不承认,对很多人来说,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上好的产品是非常诱人的。但是,如果价格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就会出现问题。

21世纪的艺术品和葡萄酒市场充满了假冒、山寨和黑暗阴谋,仿佛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小说中的情境。仿冒艺术的历史,和艺术品本身一样古老。

不勾兑的传说 

勾兑是指将不同或品质较差的酒加入另一种高品质的纯正的酒中,酒的勾兑由来已久。罗马哲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抱怨说“即使是贵族,现在也享用不到未经勾兑的、纯正的酒了。”他指的就是法兰娜(Falernian)酒的仿冒生产事件,这是古罗马最奢华的酒。当时和现在的情形类似,最受追捧的酒被非法仿制。

为防止勾兑和调包,中世纪的伦敦规定,酿酒厂主将法国和西班牙酒同德国酒存放在同一个酒窖中是非法的,但这项规定太容易应付,形同虚设。

在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教会赎罪券推销人的故事》(The Pardoner’s Tale)这样写道:

现在,请你远离白色和红色,

白色是指白色的Lepe酒,

常在鱼街或齐普赛街上售卖。

这种来自西班牙的酒,

被悄悄地掺入其他酒中,

从旁经过能看到升腾的蒸汽。

当你喝下三碗酒,

你以为自己正待在齐普赛街的家里,

其实你身在西班牙,身在一个叫Lepe的小镇上,

不在拉罗谢尔,也不在波尔多……

乔叟(Chaucer)是国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的信使(一说“间谍”),知道一两桩内幕。他的父亲在伦敦经营一家酿酒厂,因此他对酒也知晓一二。乔叟警告称,波尔多酒正在被廉价的西班牙劣质酒所替代。对酒瓶上的标签和酒瓶中的内容是否一致的担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在19世纪,用更加醇厚的罗讷(Rhone)酒“抵消”或“提升”波尔多和勃艮第酒的绵薄口感成为普遍做法,由此产生了一个非正式的、纯民间的酒业术语——Hermitage,兑入深色红酒。(《酒典》编辑注: Hermitage葡萄酒是法国罗讷河谷最著名的葡萄酒之一,历史上曾用罗讷区的酒来增强波尔多和勃艮第地区酒的浓度及风味,这一过程叫做“Hermitaged”,现已被原产地保护条例所取缔。)

2008年,意大利最知名的红酒之一布鲁内诺•蒙塔奇诺(Brunello di Montalcino)葡萄酒的几家生产商被指控往本应全部采用桑娇维丝葡萄(Sangiovese)酿制的酒中添加来自普利亚区(Puglia)的高浓度深色红酒,这类似“Hermitage”的做法。他们把处理后的酒当作纯正的桑娇维塞 (Sangiovese)酒出售。这桩“丑闻”影响了酒的销量:美国连续数月禁止进口该酒。

从20世纪上中叶开始,“Doctor Barolet”系列的勃艮第葡萄酒以浓郁的口感闻名于世;但传闻称有干邑掺入其中。在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著名老牌葡萄酒公司Avery’s一直生产和经销一种特别的勃艮第葡萄酒,部分人品尝出明显的甜味,据称这是因为加入了水果类利口酒。                               

1820年,Frederick Accum在《有关勾兑的论述》(Treatise on Adulterations)中对勾兑酒表示谴责。“铤而走险”的葡萄酒经销商们,是“诈骗者和谋杀犯,蓄意将疾病和死亡的种子散布到为他们带去收入的消费者身上。”这听上去有些夸张,但和曾因被骗而购入假酒的佛罗里达亿万富翁兼收藏家William Koch进行一番简短的交谈后你就会发现,受害者们往往不会善罢甘休。

扭曲的传令

没有人因为油画赝品而遭受身体伤害(除非砸在脚上),但勾兑或仿冒的酒却构成了潜在的健康威胁。在中国尤其如此,这里的食品安全监管十分松散,很多山寨奢侈品从这里诞生。2011年3月,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表示,“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和督查力度是今年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于事无补。

中国似乎成了大规模假酒和其它山寨奢侈品的主要来源地。2008年,对进入美国的非法奢侈品(预测每年利润高达2870亿美元)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5%的山寨奢侈品来自中国,从古驰手袋到高档红酒不一而足。

有关酒类假冒的可靠数据很难获得。执法机构和其它利益相关方能轻易掌握本地区(城市或州)的假冒程度,但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假冒程度就很难确定了。

AOC = AOK?

仿冒法国经典葡萄酒的欺骗行为层出不穷,旨在保护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原产地命名控制法(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应运而生。Cyrus Redding于1833年写道:“测试勾兑酒的最佳方法是请极其熟悉此种酒的人进行品尝。”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十分稀有的名酒来说,更是如此。它就像生产于18世纪的任何产品一样,很少有人品尝过正品,因而无从比较。德国收藏家和商人哈代•罗登斯托克(Hardy Rodenstock)将据称是美国第三大总统杰斐逊的拉菲酒卖给佛罗里达亿万富翁兼收藏家William Koch,又被William Koch起诉其所购酒为假酒,名噪一时。而当这据称是美国第三大总统杰斐逊的拉菲酒要求被鉴别真伪造时,却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拉菲葡萄酒是什么味道。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勾兑并不一定就是假冒。以古希腊为例,人们经常用水来稀释酒。过去,为了提升口感,人们往往将松香加入加拉提亚(Galatia)的劣质酒之中,也就是现在通称的松香酒,但它仍然不宜饮用。

“曾经的毛绒床垫,却用稻草来修补”

最受争议的勾兑类型当属“再调配”,这就好比“修复”一幅古旧的画作。对一些人来说,它能赋予陈酒新的生命,提升酒的口感,延长酒的保质期。再调配通常是在酿酒庄园中进行的,用同一款酒,但往老年份酒中注入更年轻的酒,并插入新的软木塞。给酒瓶换塞可不是一件易事,需要相应的设备和丰富的专业技能。这也被当作鉴定酒瓶和确定产地的一种实用方法。(《酒典》编辑注:一般的葡萄酒应当年轻时候就喝掉,部分质量好的葡萄酒可以存储几十甚至上百年,但葡萄酒的橡木塞到了一定的年份会衰老,容易被空气从细孔内漏入而加速葡萄酒的老化,并导致葡萄酒液蒸发掉一定的容量,部分名庄因此提供“换塞再调配”的服务。)

但是,有些人认为再调配或修复无异于抛光一枚古钱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进一步的磨损,而不是增加其光彩。酒和画作一样,对环境和时间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一种陈酒中加入了新酒或其它物质,它还是原来那种酒吗?不管怎样,有些老酒比别的好。大量的劣质酒被混入质量较好的酒“再调配”后,就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了。

在艺术界,存在一批关于归属的委婉表达,比如“属于”、“工作室”、“作坊”、“追随者”、“圈子”和“临摹者”。精确的仿制品被称为复制品(replica)。2004年,比利时格罗宁根博物馆(Groningen Museum)举办了一场名为“真或假”的展览,专门展示20世纪中叶文物修复领军人物Jozef (Jef) van der Veken的修复作品。他在修复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的作品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使得这些作品更像是出自 Van der Veken而非梅姆林之手。他也是公认的造假者,曾把自己的作品当作15世纪佛兰芒原始绘画流派(Flemish Primitives)作品出售。二战期间,他甚至成功地将一幅仿制品卖给了当时的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Hermann Goring)。

如果葡萄酒最终不是被喝掉,艺术品和葡萄酒造假其实存在许多共同点,至少在理论上如此。没有人怀疑Van der Veken作为画家的实力,但多数人宁愿看到更少的修复痕迹,宁愿他不要把观赏者带入辨别原作与新作的困惑之中。

换一个角度来说,酒都是真品,或者也可以说,它什么都不是。拉菲的仿造者也不存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斯图亚特·乔治,已从事酿酒业十四年,走遍了欧洲酿酒区,并到访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地的酿酒区。2003年,他被评为“英国年度年轻葡萄酒作家”,是畅销书《1001瓶你死之前必喝的酒》的作者之一。

作家其它文章 相关文章